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
11月3日晚间,证监会发布就《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以下简称“《计算标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距离证监会上次修订发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已经过去三年。
三年以来,证券行业稳健发展,没有发生重大风险事件。
“随着行业的发展与成熟,风控指标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某头部券商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方面,一些实践中发现实际风险高于预期风险的业务,风控指标需要进一步上调,比如场外衍生品。另一方面,部分成熟业务风控指标可以适当下调,以进一步提升资本使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风控指标调整对不同券商做出差异化安排,连续三年分类评价居前的证券公司被给予更为灵活的指标要求。
11月3日,证监会修订发布《计算标准》,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日。
券商风控指标计算标准上次调整时间为2020年1月。证监会表示,经过三年多的实践,证券行业抗风险能力稳步提升,风险覆盖率、资本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率四项核心风险控制指标长期维持在监管标准的1.5-2.5倍水平,行业持续稳健发展,没有发生重大风险事件。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在提升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增强行业抵御风险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发挥风险控制指标对证券公司资源配置的“指挥棒”作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以自身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有必要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对《计算标准》进行修订。
新版《计算标准》具有四大监管导向。
首先,促进功能发挥。进一步发挥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指挥棒”作用,引导证券公司优化业务结构和资产配置,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的力度。
其次,扶优限劣、分类监管。适当拓展优质证券公司资本空间,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市场稳定的压舱石。
再者,全面加强监管。对证券公司所有业务活动纳入风险控制指标约束范围,对创新业务和风险较高的业务从严设置风险计算标准。
此外,夯实风控基础。通过风控指标计算标准的修订,引导证券公司主动加强风险管理,走资本集约型的专业化稳健发展之路。
根据证监会介绍,相较于2020年版本,此番《计算标准》具有“促进功能发挥”“强化分类监管”“突出风险管理”三大特点。
在受访人士看来,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对分类监管的强化。
证监会明确,适当调整连续三年分类评价居前的证券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调整系数和表内外资产总额折算系数,推动试点内部模型法等风险计量高级方法,支持合规稳健的优质证券公司适度拓展资本空间,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更好为实体经济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对不同券商进行分类监管,既可以使得分类评价高的券商的资本空间得以优化,又能够增强券商提升分类评价得分的积极性,继而进一步提高券商包括合规性在内的整体质量。”受访人士告诉记者。
该人士同时指出,由于分类评价结果与券商净资本、营业收入等高度挂钩,中小券商往往居于劣势。连续三年分类评价居前的券商方能享受风控指标优待,这意味着净资本原本更为充沛的头部券商将获得更高的资本使用效率,中小券商间的马太效应或进一步拉大。
与此同时,为了突出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进一步发挥风险控制指标的导向作用,新版《计算标准》对证券公司开展做市、资产管理、参与公募REITs等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予以优化,进一步引导证券公司在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发力,充分发挥长期价值投资、服务实体经济融资、服务居民财富管理、活跃资本市场等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不过,与做市、资产管理、参与公募REITs等业务的风控指标下调相反,场外衍生品的风控指标计量标准则被上调。
新版《计算标准》根据业务风险特征和期限匹配性,合理完善计算标准,细化不同期限资产的所需稳定资金,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指标的科学性。对场外衍生品等适当提高计量标准,加强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有效性,维护市场稳健运行。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