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张梓欣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
“‘粉领一穿,月薪三千’,看起来幽默调侃的段子似乎一语成谶。”
在谈到文科专业就业的话题时,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生钱莱摇摇头,无奈地说,“专业学习博而不精、纸上谈兵,考研升学‘卷生卷死’。互联网大厂难进,进了挣的就是‘卖命钱’。考编制又考不上,考上了三千,考不上随便找个班上也是三千。”
“文科无用论”在高考放榜、报志愿选专业之际再次引发广泛讨论,被认为“工作难、发财难、升官难”的文科真的没用吗?文科生到底有没有出路?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文科似乎正在“边缘化”
6月26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24年普通高考各科类各分数段成绩数据。根据分数段统计,选考历史科的考生269024人,上线考生共96266人,比去年减少738人。选考物理科的考生共450961人,上线考生共253795人,比去年增加17709人。
可以看到,物理类考生的数量逼近历史类考生2倍,上线考生则已经超过了2倍,并且根据近几年趋势,选考物理的考生在不断增多。这是否意味着文科越来越不受考生青睐呢?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全国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李斌辉认为,从教育发展规律来说,高等教育普及化后,原先带有“精英教育”意味的文科专业,特别是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专业,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化的需要,高等教育必然向应用型、技术性和职业性发展。文科专业的萎缩、文科学生的减少,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专利”,当前这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趋势。
李斌辉分析,高考物理类考生数量显著增长,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结果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类型和结构的引导。由于高科技核心技术存在被别人“卡脖子”现象,国家对科学技术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前所未有的重视,自然会影响到考生的选科和报考。
其次,文科具有弱功利性和办学效果的延时性与隐含性,建成高水平的难度大,很多大学在学科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中很难保证文科,文科专业的设置相对较少,也不排除文科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此外,随着选科制度的不断变化,不同大学在招生时对选科组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假设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考生和家长,大多时候则会把招生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物理类作为首选。而面对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学科性质决定了理科在就业的可选择性比文科相对强。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从专业看,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从高到低依次为49.4%、47.1%、43.9%。
2024届求职毕业生期望行业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为26.4%,IT互联网行业为应届生贡献很多就业岗位,也是应届生最向往的行业,远超第二名的政府/非盈利机构和第三名的文化/传媒/娱乐/体育行业(8.9%)。
“我觉得现在就业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导向比较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科目,理工科可以扎扎实实地做出成绩来,不像我们文科更多的是理论工作。”在中山大学读法学的张砂说道,“当然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文科了,文科‘必要而不重要’,相对理工科,文科不重要,但它对于社会发展却是非常必要的。”
“文科无用”是功利主义的产物
“文科是否真的无用?”这是不少同学在学习文科后发出的疑问。然而,文科所能带来的,并不能完全用“有用”“无用”来衡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俄语专业的学生赵然当年抱着探索的心态选择了小语种。“我想接触一些新事物,而且学习一门新语言可以打开一个新世界,了解到自己曾经未曾深入了解的文化。在学俄语的过程中表达能力与反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有种‘开眼看世界’的感觉。”
在就业方面,赵然认为:“我的专业培养的技能或能力不只是为了单纯地就业,在获得这些能力的同时,我的内核也会变得更加强大,所学到的东西可以让我平静地去看待这个世界,也可以冷静地处理遇到的难题。”
“我原本以为法学就是学好法典然后去运用就可以了,但是在大学里,法学需要思辨、寻找问题,而且一个问题往往没有正确答案。在学习过程中,沟通、思辨、逻辑、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张砂说。
事实上,文科理科之间的“热”与“冷”也是相对的。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同样也显示,从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的岗位分布看,前三名中,分别是技术岗、行政/后勤/文秘、财务/审计/税务,文科就占了两席。总体来看,文科、理科,或者文理兼可的期望岗位数量也相差不多。
此外,从offer获得率变化情况看,理工类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比2023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而在旅游等服务消费、视频博主等新业态的发展带动下,文科生就业有所好转,人文社科类毕业生offer获得率比去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见,经济结构的转变也在影响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李斌辉表示,“文科无用”这种观点是工具理性、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产物。回望人类史,可发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或者概括地说文科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李斌辉认为,从具体的个人来说,作为人,有精神和情感需求,追求价值和意义。以追求技术为目的的理工科,很多时候是无法实现这种功能的。AI能够模拟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场景,但永远创造不出那种意境。机器人能把人从繁重的体力活中解放出来,但解决不了人的精神和情感问题。
“只是追求满足物欲的技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就有可能被僭越,人性就可能被异化。”李斌辉认为,至于文科生、理科生,那就更不存在所谓的优劣之分,“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就是好的。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文科生、理科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路,而且人生的发展,也不是完全取决于所学是文科还是理科所决定的。但是,一个完满的人必定是博雅的人,文理兼容的人,否则就是单向度成长。文科生和理科生都必须德才兼备、文理相通,才能更好地奉献于国家和社会。
改变:
推动“新文科”建设,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大学的文科专业和高中的文科科目有很大不同,高中的文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知识点很宽泛,大家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方面,但大学文科专业是一种很精细的学习,如果不是很喜欢,学起来就很痛苦。”赵然说,“在我看来,文科是一类门槛低,上限高的专业。因为门槛低,所以很多人都能学,但也因为上限高,很多人都是学个半吊子。”
钱莱认为,新闻专业比较注重技能,例如写作、剪辑、拍摄和策划等等,“虽然学校都有课程,这些技能也确实会在未来工作中用到,但博而不精,只是入门级别的,剩下的还要自己去探索。”
针对文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交叉学科或许是一个方向。中国矿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苏冉说:“现在比较倡导交叉学科,文科专业会和理工科进行一定程度的交叉。我个人比较期待这种交叉融合,文科专业尤其是文科基础专业的学生多注重纵向学习,横向学习涉及较少,推出交叉学科可以有效地减少持续纵向学习带来的思维局限。”
“虽然现在强调交叉学习,大学里也开始了尝试,比如法学还会学行政管理、社会学等等,进行大类培养,让学生接触到其他课程。”但是,张砂也反映道,“我的体验不是很好,反而给学生增加学业上的负担,学到真正能用到工作的技能没有多少。”
在这种略显“尴尬”的情况下,新文科建设被提上日程。
四川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傅林在文章中指出,新文科建设就是对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它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包括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等多方面的革新。“当前大学文科教育出现种种问题,面临一些‘危机’,但这恰恰也是其发展的转机。”
李斌辉认为,当前国家实施的“新文科”建设,无疑是解决文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最有效路径。“新文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是创新文科人才培养机制、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新文科建设主要是“针对哲学、文学、语言等传统文科课程进行新技术融入、文理交叉及学科重组,打破原有以固化学科专业培养人的传统模式。”
在“新文科”建设中,文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将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从宏观上重塑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推动文科与文科、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突破学校壁垒、促进科教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重点加强文科生实践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机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环境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范式革新,以数字化建设赋能高等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信通过实施‘新文科’建设,当前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存在的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文科教育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李斌辉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